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持续提升我市县域重点产业链实力、集聚水平和创新能力,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一)强化产业规划引领。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思路,引导各县(市、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1—2条主导产业链。延平区重点发展物联网电池、竹木加工产业,建阳区重点发展竹木加工、ES纤维产业,邵武市重点发展氟新材料、竹木加工产业,武夷山市重点发展茶产业,建瓯市重点发展竹木加工、酒产业,顺昌县重点发展竹木加工产业,浦城县重点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光泽县重点发展白羽肉鸡产业,松溪县重点发展新型轻纺产业,政和县重点发展竹木加工、茶产业,武夷新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南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双碳、机电产业。〔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本级产业组团管委会,市工信局、发改委、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实业集团。以下均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本级产业组团管委会落实,不再逐一列出〕(二)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竹、肉鸡、茶、水、ES纤维等“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力争到2027年,全市“五个一”等生态优势产业工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6%以上。“一根竹”:加快推进“两徐”竹经济产业园开发建设,持续办好中国(武夷山)竹业博览会和“中国·海峡”武夷竹产业国际工业设计大赛,致力打造全国竹资源培育高地、全国最大的竹产业先进制造地、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竹产业创新聚集地、全国竹产品集散地和“以竹代塑”应用推广聚集地。“一只鸡”:加快配套改扩建种鸡养殖、鸡苗孵化、饲料加工等全产业链重点项目建设,推动肉鸡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拓展。“一片叶”:健全推进“三茶”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支持茶企业“智改数转”,创新开发茶精深加工产品,打响“武夷岩茶”等区域公用品牌,有序拓展“武夷山水·茶空间”布局。“一瓶水(酒)”:水产业聚焦“包装饮用水、饮料、地热(温泉)”3大重点方向,打造多元化健康饮品和温泉康养产业;酒产业聚焦“白酒、啤酒、红曲酒及地方特色酒”4大重点方向,打响福酒品牌。“一根丝”:加快建阳医卫材料产业园二期工程建设,持续扩张ES纤维、热风无纺布、个人护理卫生用品产能,加快配套关联性企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南平实业集团〕(三)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氟新材料产业:以永太、海德福、三爱富等企业为重点,支持开发锂(钠)离子电池电解质、电极粘结剂等含氟新材料;以永晶、福豆等企业为重点,支持开发电子特气、氟硅材料等半导体制造用材;以永和等企业为重点,支持开发聚全氟乙丙烯等氟新材料制品。生物医药产业:以绿康生化、浦城正大等企业为重点,研发生产氨基酸类产品、盐酸金霉素等;发挥我市现有“福九味”道地中药材资源优势,支持开展满山白、黄精等植物提取类药物的技术研发,重点生产满山白老字号中成药、黄精药食同源产品等。双碳产业:加快海峡两岸融合“双碳”产业园建设,加强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努力打造以高端装备制造、标准物质制造和碳计量、碳监测、碳足迹核证、认证服务为支撑的双碳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二、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一)梯度培育优质企业。推动头部企业加快上市进程,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力争到2027年,累计培育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家以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10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二)精准开展招商引资。科学制定县域重点产业链招商引资工作计划,聚焦头部企业招“大”引“强”,力争每年招引落地投资10亿元以上制造业重大项目5个以上。加快建设“产业飞地”,有序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项目。严格执行我市招商引资“白名单”制度,健全完善入园工业项目联合评估预审机制和入园负面清单制度。〔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发改委、工信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应急管理局、招商服务中心〕(三)加快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以南平工业园区、邵武经济开发区、建瓯工业园区、政和经济开发区、建阳经济开发区等5个省级新一轮标准化建设园区创建单位为引领,带动全市工业园区开展标准化改造提升。持续开展“园区体检”,切实补齐短板弱项。推进园区“七通一平”,加强产业配套设施集约共享,提升工业标准厂房、定制厂房建设水平。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支持闲置低效用地“二次”开发,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亩产效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商务局、应急管理局〕三、提升创新发展水平(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创新激励政策,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或与高校院所共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创新平台联合福厦泉自创区共建协同创新联合体,共同突破关键技术瓶颈。〔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局、财政局〕(二)打造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南平市绿创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蓄势赋能。推动建阳区加快创建ES纤维创新中心,邵武市加速构建以“福建省氟新材料创新中心+三爱富公司万能中试基地”为载体的氟新材料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等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建阳竹产业工业设计研究院,着力建设国家级研究院。充分发挥现有71个省级以上科创平台建设基础的作用,助力产业创新发展。增培一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三)积极引育产业技能人才。深入实施“才聚武夷”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科创飞地”,广泛采取顾问指导、名师带徒、项目合作等方式主动借智借力,引导高端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鼓励各地建设产业研究院、科技特派员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打造区域人才集聚地。发挥武夷学院、林职院、闽职院等院校作用,支持重点企业通过冠名、投资办学等形式开展“订单式”“学徒式”培养。〔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教育局、工信局、人社局、税务局〕四、推动企业“智改数转”(一)加快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加快实施数字化改造。深入开展“千员万企”数字化诊断服务,积极引进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聚焦企业转型痛点难点,提供“小快轻准”解决方案。力争到2027年,全市培育2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和典型案例,5个以上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数字化水平三、四级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35%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数字发展中心〕(二)推进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强省级智能制造重点项目储备工作,鼓励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定期通过智能制造评估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评估,进一步扩大评估覆盖面。指导企业做好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和示范工厂认定申报工作。力争到2027年,累计建设20个以上省级以上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和示范工厂。〔责任单位:市工信局、数字发展中心〕(三)支持企业技改升级。用好技改设备投资奖补、技改项目融资贴息补助等政策工具,每年实施100项以上省级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全力推动“一把手”抓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实施技术改造,加快更新改造设备、升级换代产品、节能减排降碳、开发应用先进工艺技术,扩大先进产能。〔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五、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一)推动低碳节能改造。建立市级节能改造项目库,将年节能量达到100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项目列入库内,实行滚动管理,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级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库。严格开展工业项目节能审查,持续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企业端系统建设升级,支持重点用能企业建设二、三级能耗监测系统。加快绿色能源技术应用,鼓励企业调整用能结构,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二)持续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发挥工业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作用,督促指导各工业园区不断完善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推动工业危废、一般固废资源化、减量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一企一策”做好工业废气处置。对标省级及以上绿色制造标准评价体系,推动工业企业(园区)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力争到2027年,全市绿色制造体系企业(园区)5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商务局〕(三)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培育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骨干企业,引导企业推动余热余压资源梯级优化利用和钢渣、石粉、粉煤灰、氟新材料一般固废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建设“无废园区”“无废企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商务局〕六、强化保障措施健全完善跨县域重点产业链协调机制,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的指导服务,各县(市、区)、市本级产业组团要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各县(市、区)、市本级产业组团要加大批而未供与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加快形成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引导政府投资基金支持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增加制造业贷款比重。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涉企服务从便捷服务向“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的增值服务迭代升级。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4年12月19日(此件主动公开)

一键获取南平市政策资料

一键获取南平市政策资料

南平市招商引资

  • 招商政策

    招商政策

    立即咨询
  • 注册公司

    注册公司

    立即咨询
  • 产业扶持

    产业扶持

    立即咨询
  • 惠企政策

    惠企政策

    立即咨询

电话咨询

400-166-3656

立即咨询,获取南平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园区招商引资,享专项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免费咨询